泽兰 | 足球经理26已实现我愿望清单上的心愿

在《电子竞技内幕》的独家专访第二部分中,《足球经理》内容创作者泽兰·香农透露,正是制作游戏相关内容促使他辞去了职业体育解说员的工作。

这位YouTube博主在《足球经理26》11月4日发售前夕接受采访时,还谈及了批评Sports Interactive团队决策或作品时面临的困境——尤其当批评对象正是自己熟识的同行时。

最后他谈及一项期待开发者改进的核心功能,该功能似乎已在FM26中得到采纳。

完整访谈第二部分详见下文。

查看访谈第一部分请点击此处

Zealand:我与SI的首次接触大约在三四年前。坦白说,当初接触Sports Interactive时认识的大多数人已不在公司任职,当然Miles仍在。

我确实认识工作室的成员。当你持续为某款游戏创作内容时,难免会与相关人员产生交集——无论是运营推特账号的同事,还是负责对外联络的伙伴。

我与工作室部分成员私交甚笃,此前也曾多次互动。他们在我造访伦敦时特意安排了参观行程,我得以深入办公室各处实地考察。

我知道他们会关注我的举动,因为我曾与他们发生过对峙,也清楚他们会观察并回应我的行为——这确实很奇怪,毕竟我过去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视频,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回应任何事物。

但现在我清楚,那些被我评论的作品创作者们,无疑正密切关注着我的反应,并将之作为某种风向标来衡量大众态度。因此某种程度上,你不得不节制自己的反应。

我无法像午餐桌上朋友那样随心所欲地表达。不能随心所欲发推特,因为那可能引发太多麻烦。我得花一小时散步冷静。

我真实感受如何?不能直接爆粗口什么的。当你认识这些人时,就得稍微控制一下。毕竟我还要和这些人打交道,不能突然冒出来说“他是我见过最差劲的人”“他彻底失败了”。对有私人交情的人不能这么说话。

这种话只留给评论区最底层觉得我不好笑的人——这完全是合理意见。有时候我确实不好笑。

泽兰:老实说,我觉得它们是共生关系。《足球经理》和体育画报公司总会强调他们并非真正试图与《FIFA》(现EA Sports FC)竞争,因为这本质上是不同类型的游戏。

他们公开表示感谢EA FC的协助,正是后者在某些版权协议中为《足球经理》开辟了使用空间。若EA FC能在版权协议中为《足球经理》开辟使用空间,显然并不视其为竞争对手。

我认为EA FC是通往《足球经理》的入门级游戏,EA FC甚至乐见《足球经理》的存在——它能吸纳所有对EA FC生涯模式感到极度不满的玩家。我就是这样开始接触《足球经理》的。我曾苦练生涯模式数年,却始终渴望能突破12年的模拟时限。

或者希望存在这样的世界:我无法在英甲联赛签下伊尔凯·京多安——去年玩EA FC生涯模式时我确实这么做了——也无法在英冠签下夸瓦特谢利亚。若你懂得游戏机制,这些设定实在荒谬至极。《足球经理》绝不容许这种操作,它构建的是一个鲜活跳动的足球世界。

我认为《足球经理》的价值在于:当你沉迷于EA FC的生涯模式后,它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替代选择。

泽兰:有可能。我就是这么做的。我知道还有几个人也是这么操作的。

但在1到100的评分标准里,《足球经理》在美国市场的营销力度大概是负5分,所以他们根本没怎么大力推广。我觉得他们压根不在乎。在我看来,美国对体育互动公司而言仍是片巨大的荒芜之地。

有项调查大概是四五年前做的,问美国人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足球排在第四位,已经超过冰球了。约9%的人口表示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运动。

美国9%的人口相当于荷兰人口的三倍。这个数字接近英格兰人口的一半——而这仅是自称最爱足球的人群。

坦白说,若有人拿着调查表问我“最爱什么运动”,答案会是篮球或足球,取决于我的心情。甚至可能选美式橄榄球——要是正值橄榄球赛季,我支持的球队刚赢球,那我肯定会喊:海盗队加油!所以我觉得真正热爱足球的人,远比那些首选足球或关注这项运动的人要多得多。

美国足球的问题在于,那些不将其列为最喜爱的前两三项运动的人,对这项运动一无所知;而像冰球这样的运动,即便它只是你第四喜欢的项目,你也会知道球员是谁,知道谁表现出色。

问题在于足球在美国的历史还不够悠久。这只是关于美国足球的讨论。《足球经理》陷入了体育项目未成主流话题的困境,但这绝不能被误解为大众缺乏兴趣。

我认为《足球经理》的制作方并不真正关心或有意推广该游戏在美国的发展。而EA FC则不然,这差异相当显著——毕竟EA FC从美国市场赚取了巨额利润。毕竟那是我接触《足球经理》前的游戏。

Zealand:去年竟未推出《足球经理》新作,这世界真是诡异。那一年我们完全无从知晓那些真正出色的16岁新星。

如今这些孩子纷纷崭露头角。通常当某个年轻人亮相欧冠并打入首球时,我早已通过《足球经理》认出他——这些球员并非凭空出现。

但如今这些天才球员仿佛凭空出现,就像那些不玩《足球经理》的人眼中突然冒出来的天才一样,我真心不知道这次又会涌现哪些新星。

这将是《足球经理26》最酷炫的特色之一。每次《足球经理》发售时,总有十几个16岁的少年命运就此改变——因为突然间,全球一千万到一千五百万玩家都会涌入游戏,争相签下这些天才少年。球探们四处搜寻,这些少年便会在游戏中崭露头角。

但很快全球真实球队也会注意到他们——“乌兹别克斯坦这小子是谁?等等,我们得关注他。”几年前乌兹别克斯坦新星阿博斯贝克·法伊祖拉耶夫的成名之路正是如此。整个足坛都决定或许该联系这孩子——毕竟《足球经理》评分显示他相当出色。

但《足球经理26》里的这些孩子究竟是谁?恐怕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或许他们正期待成为那个被发掘的天才,而当游戏11月4日正式发售时,我们终将知晓他们的名字。

泽兰:这是女子足球进入主流赛事的时刻。这太棒了,对美国尤其如此——说实话,美国男足国家队可远不如女足国家队有趣。

每当我表达执教美国女足的兴奋之情,总有人斥之为政治正确胡扯,但为什么?客观而言——顺带一提这至今仍是事实——美国史上收视最高的足球赛事,正是女足世界杯决赛美国队对阵日本队的比赛。

美国人热爱女足,因此我对执教美国女足国家队充满期待。当然,如果游戏里没有国际赛事管理功能,我绝对会把显示器砸出窗外。但既然今年是世界杯年,女足赛事即将登场,这个功能理应存在。这正是我最期待的部分。

更简洁的界面设计也让制作YouTube视频更轻松。制作《足球经理》YouTube视频最难的部分在于:当你完整通关存档后,所有信息都已内化于心。

如何将这些信息快速清晰地呈现出来?界面优化有望大幅简化这一过程——至少通过更合理的空间布局提升视觉清爽度,相信能让习惯现代网络思维的观众更易理解。

新西兰:盘带效果更佳。这其实是最新视频中的内容。

他们讨论了球员如何尝试摆脱对手。我原本没意识到这会带来多大差异,但看到视频后才明白。

《足球经理》里的球员过去拿到球后要么带球前进要么停球,而现在——这点让我非常兴奋——擅长盘带的球员在控球时会展现出粗野的风格。

虽然不会出现各种花式技巧动作,也没有踩单车等花招,且距离真实感仍相去甚远——毕竟球员之间基本不会发生身体接触。物理引擎中不存在碰撞或肢体接触,这正是《足球经理》中的足球动作有时显得怪异的原因。

A+
平博
Pinnacle(平博)
赔率高,不限制盈利玩家,全球声誉有良好。优惠码WEL888,新会员专享22%红利,使用 pingbo.la 访问。

但作为起点,摆脱对手并启动盘带动作——我从未意识到这会如此深刻地改变比赛体验。想到能亲眼见证我从克罗地亚签下的16岁天才少年(盘带值18)碾压后卫群,实在令人振奋。

当球员用盘带撕裂防线时,观赏性将大幅提升——这简直太棒了。

泽兰:我觉得人们确实乐于破解游戏。我自己也是纯粹为了好玩。但我也能理解,体育互动公司不会花太多时间去优化速度值20的球员和速度值1的球员在游戏中的表现差异。我认为玩家最大的不满在于游戏未能实现百分百平衡。

《足球经理24》上市这么久了,确实存在各种错误对吧?我制作了几段视频,Reddit上也有相关帖子,大家几乎在反复验证游戏的崩坏程度。核心发现是:只要组建一支由英冠及以下联赛球员组成的队伍,配备合适的身体素质和极度消耗体能的战术体系,就能赢得英超冠军。

我真心希望游戏能更平衡些,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这些都是现实中我们知道根本不够格踢英超的球员。但如果我们用正确方式组建一支这样的队伍,让所有队员都具备速度和力量优势,居然真能夺冠。

但现实中你很难找到速度20、其他属性都只有1的球员——除非你是博尔特,而显然他在澳大利亚职业足球界也没什么建树。

所以我对游戏中这个部分存在缺陷并不介意,毕竟它影响不大,但开发商确实需要想办法解决。我猜这可能源于你们设计比赛引擎的方式——让心理素质和技术层面相对于纯速度更具重要性。

至于战术层面,我倒不认为这是问题。顶级球队哪支不压迫逼抢?人人都想用4-4-2阵型夺欧冠,用防守阵型摆大巴,但顶级球队有谁这么干?

或许马竞是个例外,但他们上次夺冠是什么时候?他们确实能击败某些对手,但若想真正竞争,就必须像利物浦或巴萨那样踢球。最差也要像国际米兰那样踢。必须具备反击能力,防守时要保持侵略性。必须兼备攻防转换能力。因此我认为,随着足球战术演变,球队必须具备高位逼抢能力,并能快速推进进攻。

泽兰:我认为他们偶尔会这么做,但英超联赛涌入的巨额资金和顶级人才实在令人瞠目。这简直荒谬至极。

我认为这是个站不住脚的论点。过去几年很明显,他们或许对英超的重视程度超出了应有水平,尤其在西班牙球队统治欧洲足坛的时代——当时西班牙球队包揽了所有欧洲赛事冠军。

但现在看来,他们可能只是领先于时代。英超如今是世界最佳联赛。除少数俱乐部外,英超球队在各项欧洲赛事中几乎每场比赛都是夺冠热门。

这种局面只会因经济差距而加剧,《足球经理》在后续游戏进程中对这种经济爆炸式增长的呈现相当精准。

所以,不, 我不认为《足球经理》存在显著偏见,但难免有些许主观——毕竟评分者终究是人类。

泽兰:除了英美足球宿敌关系外我毫无偏见——要知道我们在三届世界杯交锋中从未败给你们。一胜两平,谢谢你们参赛。

我能看出英格兰人对国家队相当悲观。说实话,他们对体育运动普遍持悲观态度。总觉得自己会输,直到最终获胜。

英格兰国家队天赋异禀。其球员储备之深厚堪与巴西比肩,跻身世界前列,与法国队不相上下。队中人才济济,只需抓住时机就能爆发。

在我看来,2018年的英格兰队远非近五届世界杯中实力最强的队伍。但他们找到了制胜之道。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战术体系,营造出绝佳的团队氛围,更掌握了势不可挡的比赛节奏——这正是大赛的精髓所在。只需在关键战役中完美融合这些要素即可。

客观而言,凭借现有阵容实力,英格兰队每次征战国际大赛都具备极强的夺冠竞争力。他们拥有顶尖球员。这不过是给英格兰球迷增添更多煎熬罢了。

托马斯·图赫尔是位出色的教练。即便他作风强硬又易怒,但确实能带领球队赢得比赛。全球范围内有三四支球队夺冠赔率理应更高,但差距并不大。英格兰能赢。英格兰完全有能力赢得下一届世界杯。阻碍英格兰的,唯有英格兰自身。

泽兰:若非要二选一,我会以朱德·贝林厄姆为核心建队。科尔·帕尔默是出色的替补球员,但我不确定是否愿让他首发征战世界杯,因此选择贝林厄姆。

我觉得必须依靠哈里·凯恩。这家伙常遭人诋毁,但他的实力毋庸置疑。想想他在拜仁慕尼黑进了多少球?这家伙起床跌下床都能进25球。

其他球队可没有这样的前锋。法国没有这样的九号球员。西班牙根本不用中锋,照样打得不错。他们让阿尔瓦罗·莫拉塔在前场晃悠,虽然我很喜欢他,但英格兰是支拥有顶级前锋的伟大国家队。必须善用这点。

战术就该把球权向凯恩倾斜。更要依托朱德·贝林厄姆——他堪称当今世界最佳中场。还得靠团队氛围。

别再执着于选拔11名最天才球员了,对吧?没人会说哈里·马奎尔是2018世界杯最具天赋的球员,但他就是能让整个国家、整个球队团结起来。美国队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多次闯入世界杯16强。你需要一个顶着脏辫的凯尔·贝克曼,让全队莫名充满信念——我们能行!

国际足球很奇特。它不像俱乐部足球,往往只需几个瞬间就能改变一切。美国队在多数世界杯赛事中真正擅长的是发掘能扭转战局的关键球员,而英格兰队在这方面表现糟糕。他们唯一成功过的一次,是拥有基兰·特里皮尔和哈里·马奎尔——这两位球员实力不俗,但并非顶尖。他们当时正处于巅峰状态,承载着国家与球队的信任。

若能将世界顶级球员的实力,与美国足球“顺势而为”的理念相结合——即发掘状态火热的球员并赋予其发挥空间——这正是我推荐的策略。但无需过度复杂化。

凯恩应作为全能前锋出战。我倾向采用4-3-3阵型,让朱德·贝林厄姆担任进攻型中场,这样他修长的身形能覆盖更广阔的球场区域。

若选择科尔·帕尔默,则需安排他担任进攻型中场,因为他覆盖范围有限。但我希望让贝林厄姆参与尽可能多的比赛环节。

德克兰·赖斯能同时胜任多种角色。没有他在队中实在难以想象。若你是图赫尔,第三中场位置至少有五种选择方案。你可以安排第三名全能型球员配合战术体系;可以选择极具侵略性的球员;可以安排防守型中场保护后防线;若效仿米克尔·阿尔特塔的风格,甚至可以排出多名防守型中场。这些选择皆可实现。你需要球员在赛事前两周就出现在训练场,并展现出“此刻属于我”的信念。

这正是管理工作中被普遍忽视的部分。所有人总痴迷于战术布置,盯着鲁本·阿莫林在场边摆弄战术板,但像卡洛·安切洛蒂这样的名帅真正擅长的是什么?正是我此刻描述的这点。他们能在赛前两周踏上训练场断言:‘这家伙准备好了’——这就是即将迎来高光时刻的人。

我认为这可能是球队中最具创造力的位置,前提是你足够冷静。亚当·沃顿?让他上场。若问我的分析,我会押注康纳·加拉格尔。

我考虑的是抢球型中场或全能型中场,因为德克兰·赖斯和朱德·贝林厄姆都能控球。我想要的是不贪球权的球员,要能承担所有非持球任务的球员。康纳·加拉格尔正是这样的人选,至少目前如此。

Zealand: 除了让教练组反馈球员状态提升或准备就绪,我实在想不出如何在游戏中加入这类机制。我该相信教练的判断吗?

《足球经理》在隐藏真实游戏机制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这点常被低估。

正是这种机制隐藏,才让你的决策显得真实可信。我不会看到球员进球是因为他的射门能力从15提升到16。你体验到的过程是:凭直觉觉得这家伙会表现出色,于是派他上场,结果他真打出了好表现。正是那些看似随机的细节让你确信他的时机已到。

随着游戏进程,你会形成自己的选人哲学和决策逻辑。我选择这名球员,是因为种种迹象表明他即将爆发。你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切洛蒂之道。

泽兰:那是我在YouTube和直播之前的工作。我曾是体育解说员。一年半前我就不再从事那份工作了。当时的情况是:解说员是我的本职工作,我负责赛事解说,而YouTube和直播只是我的爱好。纯粹是出于兴趣才做,做得实在太投入了。作为爱好占用太多时间,但终究是爱好。

后来情况逆转。YouTube和直播突然成了正职,但我仍坚持解说比赛——纯粹出于热爱。随着时间推移,我的空闲时间逐渐消失,最终无法再投入解说工作,至少无法投入所需的时间。

这确实是项耗时巨大的工作。你得研究球员资料,制作解说用的数据表,而我根本抽不出时间做这些。解说时总因信息不足而焦虑,常常熬到凌晨四点才完成解说提纲。

过去合作的制作人每年都会发消息询问赛事日程,问我能否解说几场,而我开始回复说不行,我做不到。

虽然我热爱体育解说工作,但它确实让我顺利转型为Twitch主播。这种工作模式能训练大脑在谈论一件事时同时思考另一件事,这简直是无价的生活技能——尤其对我所处的行业而言。